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光依赖“知识胶囊” 小心“懒人包”败了阅读胃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身处互联网时代,经常有声音说阅读削弱了,其实阅读本身并没有减少。拓展到智能手机时代以后,读图、听书、看视频等也算是广义上的‘阅读',不少人的阅读量还增加了。但阅读

  “身处互联网时代,经常有声音说阅读削弱了,其实阅读本身并没有减少。拓展到智能手机时代以后,读图、听书、看视频等也算是广义上的‘阅读',不少人的阅读量还增加了。但阅读量上涨的同时,阅读强度、鉴赏深度并没有同比增长。”近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关注到一个现象:注意力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为了在更短时间高强度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类似于三分钟解读一部电影、五分钟讲完一本名著……“懒人包”式分享或知识消费链接,在当下流行文化生态中并不少见。

  学界由此抛出话题:当经典文本被“加工压缩”成看似唾手可得的“知识胶囊”,人们渐渐依赖甚至习惯于走求知捷径,这份对“快”与“爽”的贪求会不会败了阅读的好胃口?

  直奔“标准答案”,是对丰富文本的扁平化误读

  文艺新形态大量涌现的当下,文学创作评论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直播、音频、视频、综艺节目等传播形式和互联网渠道上,都不乏对经典文本的赏析,一些评论家对名家名作的解读因其话题性、“会抓梗”引发了不少年轻网友的关注。

  当“破圈”被频频提及,学者的种种“试水”尝鲜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扩大经典阅读的受众覆盖面,积极介入热门议题和大众文化等。评论家黄平认为,面对纷繁庞杂的文学现场,文艺批评的声音要保持“火热”,首先要保证“在场”。“眼下,文化研究不能局囿于‘象牙塔式'自说自话或小圈子游戏,需要始终面向鲜活的、正在变化的时代现场发言。”但他也提出,要找到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来更好地对接时代,而不仅仅是迎合市场。

  罗岗提醒,大众需警惕满足于把复杂文本压缩成“懒人包” “知识胶囊”的速成心态,或是抱着直奔一个“标准答案”而去,“这就将阅读简单化扁平化了,无法对文本展开深层思考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所面对的人生、对自我的理解都是复杂多义的,大学生尤其应该去读多面性的丰富经典文本,这种熏陶有助于刷新看待事情的维度和视角,从而终身受益”。

  在他看来,短视频和弹幕的涌现,愈发刺激着感官神经,这种强刺激性往往追求“几十秒内爆梗不断”或是“刻意猎奇”。他以《指环王》在大银幕重映为例谈到,不少人跑去豆瓣 “打一星”,原因居然仅仅是觉得这部电影“太长了” “不够爽”。“阅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读书量的累积,这里的读书更多是指带有传统性质的阅读,看个体能不能持续突破注意力的限度,把自己带出舒适区。”但显然一些读者或网友已经被“宠坏”,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一味追求“即时满足”或依赖“知识胶囊”,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更多可能性。恰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博士曾发表对“知识胶囊”隐喻的不安——“似乎只要服用了就掌控了知识,等着被喂养并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好方法,真正的求知之旅必然包含提问,包含挑战,而不是将知识视为关于世界无可置疑的真理。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非封闭。”

  警惕“信息茧房”,海量碎片需要强大“处理器”

  因在综艺节目《奇葩说》担任导师金句频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成功“出圈”,在他的观察中,身处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年轻人既是流行文化的参与者和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对特别幽默搞笑的段子会有强烈的反应,这很自然”。但他也道出担忧:如果仅在娱乐文化背景下成长,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这实际上对经典阐释、美学赏析都提出了特别大的挑战。“忍耐一个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也容易导致阅读能力下降,破坏了养成深度阅读的能力。

  在他看来,碎片化阅读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对丰富信息的及时更新,让我们更加便捷地对这个时代有所了解,没有脱离社会;但另一方面对信息有辨别、有处理,就需要拥有强大的“处理器”,即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如何获取?“光靠碎片化阅读显然很难,面对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尤其需要一个强大的处理器,这就离不开更深入地阅读书籍。”刘擎认为,要警惕所谓“信息茧房”给人提供的一种虚假的解决,“大数据算法往往会把你喜欢的同类东西喂送给你,让人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是以世界的部落化为代价的。同类相聚,然后你会发现同类之外的很多人完全不可理喻,跨越房间之间的深度交流就变得越来越稀缺。”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zonghexinwen/2021/0512/1215.html



上一篇:假期必看七大洲14部纪录片,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下一篇:卸货前,这些知识医生不会提前告诉你,孕妈提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