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说说问津模式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陆续收到天津问津书院理事长王振良先生寄赠的《问津文库》和《问津》杂志,如果没有记错,文库已出了将近60种,而杂志也已编印至50期了。每次收到沉甸甸的邮件,心中总不

近年,陆续收到天津问津书院理事长王振良先生寄赠的《问津文库》和《问津》杂志,如果没有记错,文库已出了将近60种,而杂志也已编印至50期了。每次收到沉甸甸的邮件,心中总不免由衷地赞叹,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天津这样,依托民间的力量,通过系统地编印系列著述,将其城市的传统文化立体式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扎根于津沽大地,致力于城市文脉的追寻与弘扬。如果留意会发现,在每一本“问津”系列图书的封底都写着一句“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这正是津沽文化守望者孜孜不倦于乡邦文化研究的宗旨所在。

三年前,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在一次会议上说,运行才两年不到的天津问津书院的运作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范式”。又三年过去了,经过前后五年的不断摸索,可以说天津问津书院的运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已经形成了地方文化研究中的一种“问津模式”。

“问津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传承与推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能够保持地域性与学术性的契合,彼此生发,相得益彰。津沽文化是“问津模式”产生的深厚土壤,地域性特征是“问津模式”的底色和是亮色,但如何让由此形成的成果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价值,则颇不容易做到。这既考验参与者的研究水平,也取决于主事者的学术眼光。天津作为直辖市,人才荟萃,诸多高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稳定的研究者队伍。更为可贵的是,天津问津书院发现了一批活跃于民间的草根学人,在学院与民间之间以各种方式搭建起了交流的平台,实现了研究方法与内容的互补。

二是公益旗帜下的官扶民办及资源的有效整合。2012年7月,天津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到河北区调研,提出要利用公园资源,建设高品位的城市书吧,并希望河北区能率先试点。此时天津问津书院的赞助者天津巷肆创意产业园也有意在其园区设立书吧,作为打造企业文化的载体。与此同时王振良先生个人亦有创办一个民办书院的想法,于是风云际会,三方一拍即合。此后,在政策、资金、核心人物均齐备的情况下,一个可以做事的平台就这样搭建起来。随着平台的出现,一群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就闻声聚拢而来,再加上媒体、出版社等资源的加盟,天津问津书院的运行日渐成熟。

冯骥才为天津问津书院揭牌并参观

三是重点围绕书香社会营造和天津文史研究开展活动,实现二者的有机联动。为此天津问津书院最早开设了公益书吧双槐书屋,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社区居民和学生。还于2015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全国爱书人云集天津,就读书、藏书、阅读推广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同时开设天津地方文献中心雅雨堂,资料数量稳步增长,藏书量已达四千余册。以天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问津讲坛每月定期举行,不仅形成了稳定的听众队伍,还将与讲座有关的文章编成《三津谭往》系列,每年一册,至今已出版三大册。每年还有一次问津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多次,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者期盼的盛会,根据年会编印的论文集《九河寻真》也已出版了厚厚的三大册。

天津问津书院仅仅花了五年时间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实属不易。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问津模式”的发展自始至终存在着瓶颈。比如作为公益组织的书院不具备自身任何的造血功能,经费几乎完全依赖企业的赞助。这就有必要加大政府的投入,从资金、政策甚至制度等方面给予像天津问津书院这样的公益组织更加有力的保障。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730/1597.html



上一篇:用经典科普巨著来滋养少年儿童评少儿万有经典
下一篇:记张光华先生与湖湘文库二三事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