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理解知识与意义彼得伯格的解读社会学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于维也纳的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社会学大家。从宗教、家庭到现代化,伯格在一系列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研究,共出版了近30部

生于维也纳的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社会学大家。从宗教、家庭到现代化,伯格在一系列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研究,共出版了近30部专著。在国际社会学会投票选出的20世纪最重要社会学著作中,伯格与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合著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高居第五名。虽然研究领域和立场往往和学术主流格格不入,伯格始终坚持以平实的语言表述深刻的理论,这一专长为他赢得了无数读者。不仅如此,在纷繁多变的研究主题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以解读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在道德和科学之间走出一条折中道路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伯格大大拓宽了知识社会学的含义和进路,将其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改造为从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理解(Verstehen)入手,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背后意义的独特视角。在他的解读社会学中,微观与宏观

的鸿沟不复存在,能动和结构也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本文从理解、知识与意义三个关键角度出发,对伯格的解读社会学作出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阐明,伯格的终身研究有其构建解读社会学的连贯主线,而且这种解读社会学仍然值得当代社会学家的重视和思考。

一、作为研究方法的理解

和许多致力于解读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一样,伯格认为我们无法通过单纯的宏观权力结构研究来理解社会生活;权力与知识的拥有者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即使前者不要求后者为其论证权力的合法性,后者也会极力促使前者将其知识付诸实践。①在伯格看来,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无意识”行动,因为所有人都是寻找意义的行动者,都有自己的意义体系,试图理解这一体系,并试图让他人理解自己信奉的意义。问题在于,并非所有意义都易于理解或识别。受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ütz)的影响,伯格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意义:一种是个人所熟知的意义;另一种则外在于一个人的知识范畴,包括其他社会的意义或自身社会中相对不熟悉的领域。为了在不同社会情境之间自如转换,个体行动者必须在不同情境中采取不同手段。同样,亲友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获取和制度化的意义获取具有本质区别。尽管如此,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意义解读过程。这种解读如要取得预期目的,解读者和被解读者对形势的理解必须足够接近,相关的知识必须能够轻易串接。社会学家只能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过滤和处理他人所提供的复杂信息。信息的接收者必须搜集信息,对其进行社会归类,将信息放到大脑已有的范畴中。

如舒茨所指出,日常生活同样存在这个过程;但社会学家的解读过程体现出不同的形式,需要对互动过程进行更细致和“超然”的关注。换言之,社会学视角体现为开放性、客观性和谦卑性。在探究与自身文化相同的个人、群体或其他文化时,只有对自身的局限有清醒认识并尽力避免这种局限所带来的谬误时,我们才能避免涂尔干所犯下的重社会结构、轻个人动机的“漠视能动性”(sovereign disregard)错误。②唯有如此,研究者才能避免扮演全知全能者的角色。基于这种考虑,伯格倡导一种韦伯式的解读社会学。③在他看来,韦伯的解读社会学是观察社会生活最有效的方法,或更准确地说,是研究者理解他人的感知、意义与行动最可靠的方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学研究,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客观“数据”;只有通过观察者选择特定的关注对象,一个人的体验才能被感知。观察者对关注对象的兴趣要求一种用于理解的认知架构。在日常生活中,当事人未必会注意到这种建构元素,但在研究过程中,社会学家必须对它有清醒的认识。

和舒茨类似,伯格认为,社会学家必须将理论概念和日常生活的典型建构联系在一起,社会学解读也必须将这些意义与其他意义体系联系起来。就此而言,社会学概念属于“二阶概念”,或如韦伯所言,“在意义上具有充分性”(sinnad?quat);④它们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日常生活典型表征向科学探究的转换。同理,社会学概念只是一种科学研究中的建构;⑤它们旨在提供一种认知手段,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如果无助于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我们就必须将其摈弃。社会学将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换位为研究者的意义世界,而这种换位正是解读社会学的精髓所在。⑥

在此意义上,伯格对实证主义(positivism)提出批评。实证主义者不但主张从普遍法则中演绎出一套因果关系体系,而且认为这是唯一的科学方法。伯格则强调,个体行动者的具体选择取决于他们自身构建出来的意义世界,社会学不应以提炼普遍适用的法则为目的。通过严谨的经验分析,我们有可能确定哪些关系属于意料之外的后果。同时,解读社会学虽然对涵盖率持怀疑态度,却并非缺乏客观性的主观猜测。社会学家必须遵循相关的研究规范,处理经验材料,提出概念,并与其他现象进行比较,然后才能进行解读。要保证客观性,社会学家必须刻意与其自身所处的情境以及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也就是韦伯所说的“价值无涉”。⑦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420/1041.html



上一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单胚胎移植知识和态度的
下一篇:专业场域制度变革的辩证模型基于专业知识与管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