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识文库》栏目设置[06/30]
- · 《知识文库》收稿方向[06/30]
- · 《知识文库》投稿方式[06/30]
- · 《知识文库》征稿要求[06/30]
- · 《知识文库》刊物宗旨[06/30]
论舍勒的知识生产观以知识社会学问题为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马克斯·舍勒(1874 年—1928 年),德国现象学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论自我认识的偶像》、《论人的观念》、《知识社会学问题》、《知识诸形式与社
马克斯·舍勒(1874 年—1928 年),德国现象学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论自我认识的偶像》、《论人的观念》、《知识社会学问题》、《知识诸形式与社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哲学世界观》等。舍勒在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广泛涉猎现象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知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现代精神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多个学科里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知识社会学问题》是马克斯·舍勒对社会哲学这一基本问题做主要阐述的著作,特别是对知识的现象学问题和社会哲学中的知识现象进行透彻分析。舍勒认为知识社会学是文化社会学的组成部分,他把观念、价值、知识的领域称为理念要素,把自然与社会的实在称为现实要素。这些要素在历史上有其发展过程,即所谓“三阶段定律”:最早阶段,血缘或亲属关系最为重要;次一阶段是政治权力;最后则是经济因素。舍勒还认为:团体知识先于个体知识;个人知识需以团体知识为前提才能产生;没有团体知识,个体知识也就无法展现。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代,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在中外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知识社会学问题》中的知识生产观念
舍勒知识生产观是《知识社会学问题》一书的重要论题。在书中“文化社会学”问题,也是关于“知识”的“文化”和“知识”的“社会学”问题。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的首要特点是:希望对社会实在和社会精神关系的性质进行更为细致的勘察。[1]而这里的“社会实在”只不过是具象知识的代名词,“社会精神”则是抽象知识的范畴。
舍勒认为,应当把人们通常所说的“事实”分为“自然事实”、“科学事实”和“现象学事实”——“自然事实”存在于事物本身和人们在经验这些事物时所具有的主观状态之间的领域之中,人们从这里所获得的是“日常知识”,所形成的是“自然的世界的态度”;“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运用一定的、具有人为性的科学操作步骤,通过进行“科学的还原”而获得的事实,人们因此便可以形成“科学态度”并且获得相应的“知识”。[2]按照这一推断,自然事实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科学事实就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在舍勒看来,西方的知识,多是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实证科学;而东方的知识则多是人文社科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形而上学。
舍勒的知识生产观是站在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上来看待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虽然暂时达成了一致的和平协议,但是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不仅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还依然推行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出生在德意志统一后飞速发展时代的舍勒,自然不会坐视英法等协约国对德国的不公正待遇,要从意识形态领域来证明德国哲学的伟大和“罗马-日耳曼-德意志”的光荣学术传统。在此基础上,不管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法兰西的卢梭,抑或是英格兰的培根,他们只不过是德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佐证。黑格尔、康德、马克思、韦伯等德国的这些哲学家们所经历过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是舍勒知识生产观的主要论述对象。
概言之,舍勒的知识生产观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是知识,特别是社会知识的主要产生来源,知识的社会学问题其实就是知识从“物化”到“人为化”的发展过程。
二、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舍勒不仅断然否定了培根所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大胆性假设,还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指导下,推导了知识的概念、分类、作用等基本问题。“从舍勒对知识的三种类型及其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 在方法上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所谓“反”就是指对孔德思想的批判;所谓“正”就是通过提出自己的观点构建知识社会学理论体系。就前者而言, 舍勒批判了孔德的‘三阶段法则’这一历时性结构。就后者而言, 舍勒论述问题的角度更多, 也更为充分, 不仅包括‘人类求知欲的情绪性根源’, 而且包括人类动机、目的、认识精神活动、位格类型等角度。”[3]
1.什么是知识。在舍勒看来,知识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只不过它分为“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以及实证知识”。我们现在探讨的知识问题,和舍勒是有距离的。不只是因为时代、地域问题,更在于我们是在学习领域,而他更多的在哲学和唯心领域。舍勒认为,知识问题,是社会问题。古罗马以及中世纪的教会管理自然会出现西方的实证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东方的神秘的玄妙的形而上学和帝王的无上权威则必然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的发达。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412/974.html
上一篇:女性主义认识论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
下一篇:知识与品性教书且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