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识文库》栏目设置[06/30]
- · 《知识文库》收稿方向[06/30]
- · 《知识文库》投稿方式[06/30]
- · 《知识文库》征稿要求[06/30]
- · 《知识文库》刊物宗旨[06/30]
对鲁迅的知识的科学阐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研究现代文学的人都无法否认的。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新时代的原因,学者们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或者从外部关注其接受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研究现代文学的人都无法否认的。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新时代的原因,学者们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或者从外部关注其接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研究时代社会变革、政治、经济等因素,或者从文学内部,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寻找。他们分别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新文学发生的条件,但又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新文学创建主体的智慧,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是文学继承方面的因素,都需要作用于人,经过作家主体的消化吸收,才能发生作用。所以,新文学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们拥有的新的、现代化的知识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对鲁迅拥有的知识做科学的阐释,进行现代知识学方面的解读,笔者以为通过借鉴哲学上对知识成熟、系统的阐释,有助于科学地理解鲁迅知识的定义、类型、属性、作用等本体性问题。研究鲁迅拥有的知识,是符合文学生产的逻辑的,没有现代化的知识系统,没有现代化的作家,就不可能产生新文学新的内容和新的艺术规范。
一、鲁迅的知识的三元定义
在定义鲁迅拥有的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知识的定义,哲学史上关于“知识的定义”问题最初由柏拉图在《泰阿泰德》[1]篇中提出,所以“什么是知识”的问题也被称为“泰阿泰德问题”,西方许多哲学家都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刺激了知识论或知识学的建立。但是,给知识下定义并不容易,罗素认为知识的定义和信念、真理的定义一样,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它不可避免的含糊不清和不够准确的性质,给知识下定义就像给“秃”下定义一样困难,他说:“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准确的和片面性的。”[2]胡军也说:“任何知识的构成、证实及其性质都是相对的。绝对确实明白的知识是没有的。”[3]他们点明了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对性给定义知识造成的困难。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知识的定义是,“知识就是证实了的真的信念”[4],它包含了信念、真和确证三个要素,虽然它曾遭到葛梯尔的质疑,认为在这三个条件之外需要有第四个条件,但并没有取得学者的普遍认可[5]。鲁迅拥有的知识符合知识的三元定义,是被证实了的真的信念。
首先,鲁迅拥有的知识是信念的一种,只有为鲁迅所相信才有可能被其接受、认识进而成为他的知识,所以说信念是知识的首要条件,没有信念就没有知识。正如罗素所说:“一切知识都必须根据我们的本能信仰而建立起来”[6],如果这种本能信念一开始就被否定了,那也就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知识。鲁迅掌握的关于传统文学(如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西方文学、自然科学(如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民间文学、语言、艺术(绘画、书法等)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他对这些知识的相信之上的。如因为相信西医,相信“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7],所以鲁迅才会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知识,而且积极地将现代医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以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精神病人为原型写下《狂人日记》一文。如果不相信这方面的知识,鲁迅肯定就不会不远万里去学习、主动地运用这些知识。鲁迅拥有的知识一定是为鲁迅所相信的,是鲁迅的信念,但是鲁迅的信念却不一定都是知识,因为信念有真、假之分,知识只是信念的一种。
其次,鲁迅拥有的知识必须是真的信念,属于正确的信念的一个次类[8],真的信念要指向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没有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信念不是知识,只是“伪的信念”。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是事实的全部,而不能只是部分的、某个方面的事实,像鲁迅持有的汉字难懂,甚至要消灭汉字、实现文字拉丁化[9]的信念,就只看到了汉字艰深复杂的一面,只看到了劳苦大众学习方块字的困难,而缺乏对汉字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汉字实际起到的作用等全面认识,因为其片面性所以是假的信念,不能称其为知识。所以,知识一定是真的信念,但反过来真的信念却不一定都是知识,因为虽然结果为真,但有可能所做的判断并不是确证的,只是凭借猜测或运气等因素,没有根据、无法论证,像在考试中我们不会做这道选择题,却碰巧选对了正确答案,很显然这只是运气使然,不能说我们真的掌握了关于这道题的知识。宗教性的信念也是不需要验证也无从验证的信仰,不属于知识的范畴。鲁迅拥有的知识一定是真的信念,而且是经得起验证的真信念。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20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