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尘封二百载 秘籍显新容——《陈昌齐诗文集》影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6年10月,尘封二百载的《陈昌齐诗文集》由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被列入《岭南文库》,交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在此书的影印、编校、整理、出版中

2016年10月,尘封二百载的《陈昌齐诗文集》由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被列入《岭南文库》,交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在此书的影印、编校、整理、出版中参与其事。现将出版始末作一简述。 陈昌齐(1743—1820),字宾臣,号观楼,又署噉荔居士,广东海康(今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天资聪颖,少有神童之称。乾隆三十年(1765)膺拔贡,乾隆三十六年(1771)成进士,入翰林,充三通、四库馆纂修官。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编纂《四库全书》,大学士刘统勋等建议清理《永乐大典》,并从中辑集佚书。陈昌齐充任纂修兼分校官之一,他与其他官员一起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三百八十五种佚书收入《四库全书》,另一百二十七种佚书作为‘存目’,此为《四库全书》编纂之始。”[1]乾隆三十九年(1774)担任湖北典试主考官,乾隆四十年(1775)分校礼闱,所拔多知名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中允职。乾隆五十年(1785)以廷试三等降至编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转河南道御史补兵科给事中,巡视中西二城,风规肃然,奸宄屏迹。旋丁外艰服阕,改刑科给事中。昌齐生长海邦,洞悉边要,上疏切言洋匪会匪情形,请设法剿捕。明年,复条陈防海剿盗事宜,疏入,召对称旨。嘉庆九年(1804)上幸翰林院,昌齐以旧词臣与宴,蒙赐味馀书室全集、九家集注杜诗、笔砚、缎绢各种。是年外补浙江温处道。”[2]嘉庆十四年(1809)以审案延迟而被部议降职归里。 陈昌齐为官任上,励精图治,清正廉明,勤政爱民。他初到温州时,海寇蔡牵骚扰闽浙,他主持“修战舰,简军伍,细绘诸洋全图,昕夕披览,了如指掌。每接见武弁,必加意礼待,而关报稍有不实,辄指斥之。虽百里外,事如亲睹”,[3]尽职尽责,有效地遏制了海寇的骚扰。他为官近四十载,“不媚上官,不罔私利,遇民生国计事,必侃侃而谈。初在翰林时,大学士和珅欲罗致之,昌齐以为非掌院无晋谒礼,卒不往”。[4]在温处道时,皇帝命令巴图鲁一等侯德楞泰视察闽浙,“风采威厉,人皆震悚。昌齐怡然进谒,侯谕以严设海禁,盗可自毙。昌齐曰:‘闽浙民多以渔为业,海禁出则渔户百万无聊生,患且不测,非策也。’侯改容称善。当解组时,大吏欲为奏留,昌齐谢之,萧然归里”。[5]陈昌齐在温处道任职五年,民众拥戴,离任时,民众排长队送行,政声良好。 他归里之后,“历主雷阳、粤秀讲席,论文课士,娓娓不倦,尤谆谆诲人立品,敦行为先,学者宗之,称观楼先生”。[6]他在《戒雷阳书院诸生书》中以“四戒”“二预防”与诸生自励:一戒骄傲;二戒轻薄;三戒忿怒;四戒强酒。预防近赌;预防近色。还讲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他在《与诸生讲实学书》中说:“于君臣,则无论在朝在国在草野,皆有一腔忠爱蕴蓄于寝食之间;于父子,则无论为富为贵为贫贱,皆有无穷孺慕流溢于形色之表;于昆弟,则以爱以睦无刻薄鄙吝之偶萌;于夫妇,则以肃以雍无脱辐反目之贻患;于朋友,则以劝以规无便僻善柔之招损。而又各以其类推之。凡在我之上我之下我之前后左右者,莫不使之各得其分。愿尽伦以造道,造道以希圣,无虚假无间断尔。”[7]反映了陈昌齐的人生观和教书育人的主张。他主持雷阳、粤秀书院期间,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对广东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家辞世。道光二年(1822)九月,“缙绅合词请祀于先贤堂”。[8] 陈昌齐先后主持修纂了《雷州府志》、《海康县志》,受阮元聘请修纂《广东通志》,担任首位总纂。《粤秀书院志》卷之十五中说:“志既开局,门目灿然,按条采访,即可荟萃编辑。然时积事杂,体例颇繁。当时称简明完备,不漏不冗,皆先生与为商榷及分手排撰,各视所长,而全编悉归总纂,稿粗定,不及见。”[9]说明了陈昌齐为《广东通志》的编纂呕心沥血和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辞世前没有亲眼看到《广东通志》的面世,实在可惜! 陈昌齐不但精于考据之学,参订经籍,多所辨正,而且对地理学、天文学、方志学、数学、文学、书法等,均具有很深的造诣。他著作等身,除《陈子遗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行外,还有不少书稿不但没有出版过,而且这批书稿至今不知所踪,(据说因邻家失火殃及被烧毁)。这批散失的书稿计有《历代音韵流变考》、《〈大戴礼记〉正误》、《〈老子〉正误》、《二十子正误》、《〈荀子〉考证》、《天学脞说》、《天学纂要》、《地理书钞》、《营兆约旨》、《囊玉秘旨别传》等,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陈昌齐的著作涉及多门学科,学术价值很高,博得了当时学林俊彦和后来学界名家的赞誉。兹举数例,以之佐证: 著名学者王念孙在《赐书堂集钞序》(“赐书堂”是陈昌齐的书斋名)中是这样评价陈昌齐及其著作的: 陈观楼先生,粤东硕儒也。生平于书,无所不读。自经、史、子、集以及乾象、坤舆之奥,六书、四声、九赋、五刑之属,星算、医卜、百家众技之流,靡不贯穿于其胸中。故所著书如《<经典释文>附录》、《天学脞说》、《测天约术》及《大戴礼记》、《老子》、《荀子》、《楚词》、《吕览》、《淮南》诸书考证,皆有以发前人所未发。先生为余词馆先辈,后又同值谏垣,公事之暇,屡以古义相告语,其学旁推交通之中,加以正讹纠缪。每发一论,皆得古人之意义而动合自然。故余所著《广雅疏证》、《淮南内篇杂志》,辄引先生之说以为楷式。盖余宦游数十年,所见缀学之士,既精且博如先生者,不数人也。[10]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三十年(1765)诏赐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库全书》馆篆隶校对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补陕西道监察御史,与陈昌齐过从甚密,是陈昌齐的至交。他学问渊博,在文献学、语言学、音韵学、文字学、校勘学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学术上不轻易赞许人,他对陈昌齐评价如此之高,陈昌齐的学识“既深且博”就可想而知了。 清代皖派著名经学家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一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四十年(1775)赐同进士出身,改庶吉士。学问渊博,朴学皖派创始人,《四库全书》纂修官。在四库馆,士大夫言“经学推戴氏”。他很自负,绝少服人,而对陈昌齐却是心悦诚服,对陈昌齐为其指出《水经注》中的错误因限于官书而未能改正深感遗憾。支伟成在他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说,“戴东原应诏至京,一见辄心折,所校《水经注》,为指正其讹舛,缘限于官书,未能更正,东原每引为憾”。[11]这段记载,讲的就是戴震折服陈昌齐学问的故事。 清代著名史学家邵晋涵(1743—1796),字二云,又字与桐,自号南江,浙江余姚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四库全书》纂修官,学问渊博,博闻强记。他“在馆时,总裁问以某事,答曰‘在某册第几叶中,’不失一字,咸讶以为神”。[12]他对陈昌齐的为人和学问很推崇。支伟成在他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诸子学家列传》说:“邵二云编修著《尔雅正义》,取以相质,亦为驳正三十余条。”[13]讲的就是邵晋涵请陈昌齐审改书稿、陈昌齐为其书稿改正三十多条的史事。 担任广州学海堂学长的曾钊,是陈昌齐的后学,也是一位知名学者。他在《面城楼集钞》卷四·陈观楼先生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怀祖有子曰伯申,博学负气,不肯下人,怀祖患之,命谒先生,论《大戴礼记》,往返十余,遂屈。”[14]说的是清代学者王念孙命令长子王引之上门拜陈昌齐为师、讨教学问的佳话。王引之(1766—1834),字曼卿,又字伯申,学识渊博,颇为自负,不肯服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王念孙为了改变王引之自恃有才而骄傲自满、看不起人的不良习气,命令王引之拜陈昌齐为师,同陈昌齐讨论《大戴礼记》,前后往返十几次,王引之受益良多,深为陈昌齐的人品和学问所折服他。 清代著名学者桂文灿,字子白,广东南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学问深博,著作繁富,“论者其所著书精湛处,陈兰甫或不逮云”。[15]他在《经学博采录》中说:“举乾隆博学鸿词科,若夫博通群书,以汉儒训诂说经者,以文灿所闻,盖自海康陈观楼观察始。”[16]称陈昌齐为广东“博通群书”、“训诂说经”的第一人。 国学大师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一文中说: 吾粤自明之中叶,陈白沙、湛甘泉以理学倡,时称新会学派,与姚江并名,厥后寖衰矣。明清之交,士多仗节死国,其遗逸则半遁空门,或以诗文显,而学者无闻焉。惟新会胡金竹(大灵),力学自得,时以比白沙。康熙末,惠半农督广东学政,始以朴学厉士,其秀者有惠门四君子之目,然仍皆文士,于学无足述者。粤中第一学者,推嘉庆间之海康陈观楼(昌齐),观楼学甚博,于《大戴记》、《老子》、《荀子》、《吕览》、《淮南》皆有校注,又善算学,今著述存者甚希。然大儒王石臞为其文集序,称其考证为能发前人所未发,石臞不轻誉人,则观楼之学可想也。[15] 梁启超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他推崇陈昌齐是“粤中第一学者”,可见陈昌齐在学术界的显著地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名家,他的著作《陈子遗书》自清代嘉庆年间刊行至今,已经尘封二百载没有重版过,学界也没有研究人员对《陈子遗书》进行点校笺注。因此,陈昌齐的著作知者不多,流传不广,对陈昌齐及其著作的研究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况,实在是愧对了这位“粤中第一学者”。 2012年9月22日,由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雷州商会主办的第二期“雷州文化专题讲座”在广州举行。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林子雄作《清代学术名家陈昌齐》的演讲,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引起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关注。与会人士、尤其是专家学者都认为陈昌齐是清代一位名副其实的学术名家,很有必要设立研究机构开展对陈昌齐的研究。同时,也深感陈昌齐研究史料明显不足,研究起来有较大的难度,纷纷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雷州文化研究会对陈昌齐的著作、史料的收集和出版。 专家学者的提议、呼吁,引起了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领导、顾问和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研究,决定安排有关人员首先对陈昌齐的著作情况开展调研。经过几年时间的摸底调研,获悉陈昌齐“著述存者甚希”。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善本部藏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陈子遗书》外,据林子雄先生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中有清刊本陈昌齐《赐书堂全集》,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还有清抄本《赐书堂全集》藏于中科院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陈子遗书》原刊本分为六册,第一册前面有前言:“陈观楼遗书六册,凡九种,校之阮通志卷数为多,如《临池琐语》、《〈新论〉正误》二种则阮志未著录也。”原刊本第一、二、三册含《赐书堂集钞》六卷,《赐书堂诗钞》一卷;第四、五、六册含《〈淮南子〉正误》十二卷,《临池琐语》一卷,《测天约术》一卷,《〈吕氏春秋〉正误》一卷,《〈楚辞〉音义》一卷,《〈新论〉正误》一卷,《〈经典释文〉附录》一卷,凡二十五卷。其中(《〈楚辞〉音义》,阮元主持纂修的《广东通志·艺文志》作《〈楚辞〉韵辨》)。 《陈子遗书》是由自称为陈昌齐“后学”的嘉应吴兰修、南海曾钊、番禺林伯桐,自称为陈昌齐“年侄”的海丰林光绂、电白康景平,自称为陈昌齐“受业”的南海陈昌运、番禺仪克中、海康官元勋、徐闻李梓瑶等九人共同校刊,至今没有重印再版过。 为了抢救陈昌齐的学术文献,发扬光大陈昌齐的治学精神,推动学界对陈昌齐及其著作的深入研究,现由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以《陈子遗书》原刊本为底本,整理编校影印,名为《陈昌齐诗文集》,作为《岭南文库》丛书之一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应广大读者阅读和专家学者研究之急需。 为了读者和研究者查找方便,现将原刊本六册编为上下两册,上册含原刊本《赐书堂集钞》和《赐书堂诗钞》;下册含《〈淮南子〉正误》、《临池琐语》、《测天约术》、《〈吕氏春秋〉正误》、《〈楚辞〉音义》、《〈新论〉正误》、《〈经典释文〉附录》等,凡九种。各卷编排的顺序均按原刊本。 上册原刊本《赐书堂集钞》和《赐书堂诗钞》有目录,但《赐书堂诗钞》的目录排在《赐书堂集钞》正文之后,均没有标明页码;下册既没有目录也没有标明页码,查找使用极不方便。现全书统一按原刊本内文每篇的题目编了目录和标明页码排在上册,上下册目录与正文的页码连排。 在编校时,发现上册原刊本《赐书堂集钞》卷一第二十二面《龙应宫天后神功颂有序》一文的题目在目录中没有标出,且此文与卷五第十五面《龙应宫天后神功颂有序》一文重复,故删去卷一中的那一篇;上册原刊本《赐书堂集钞》卷四第十二面《测天约术序》一文与下册《测天约术》前面的《测天约术序》一文重复,故删去上册卷四中的那一篇。原刊本目录和内文题目有脱字或衍文或用字简繁不一的,一律按内文的题目不作改动(如《赐书堂诗钞》中有15首诗题目不用“韻”而用“韵”字,为保原貌,不改“韵”为“韻”。);目录与内文题目不一致的,用以内容题目为准,“按”的方式加以说明。 上册《赐书堂集钞》卷一内文中的“《圣驾四诣盛京恭谒祖陵礼成恭赋》”。按:原刊本目录作“《圣驾四诣盛京恭谒祖陵礼成赋》”,脱“恭”字。《赐书堂集钞》卷一内文中的“《圣驾四诣盛京恭谒祖陵礼成恭颂谨序代》”。按:原刊本目录作“《圣驾四诣盛京恭谒祖陵礼成颂谨序代》”,脱“恭”字。《赐书堂集钞》卷一内文中的“《圣驾六巡江浙恭颂谨序》”。按:原刊本目录作“《圣驾六巡江浙颂》”,脱“恭”“谨序”三字。《赐书堂集钞》卷二内文中的“《报恩精舍记拟作》”。按:原刊本目录作“《报恩精舍记》”,脱“拟作”二字。《赐书堂集钞》卷五内文中的“《再复曾勉士书》”。按:原刊本目录作“《再复勉士书》”,脱“曾”字。《赐书堂集钞》卷六内文中的“《黄雨堂明府之母杨太宜人墓志铭》”。按:原刊本目录作“《黄母杨太宜人墓志铭》”,脱“雨堂明府之”五字。《赐书堂集钞》卷六内文中的“《临高县儒学教谕蔡君墓志铭》”。按:原刊本目录作“《临高学教谕蔡君墓志铭》”,脱“县儒”二字。《赐书堂集钞》卷六内文中的“《新会县教谕前署福建宁洋县知县吴君墓志铭》”。按:原刊本目录作“《新会学教谕前署宁阳县知县吴君墓志铭》”,“县”字作“学”字;脱“福建”二字;“宁洋”作“宁阳”。《赐书堂集钞》卷六内文中的“《诰赠太宜人旌表节孝李母赵太宜人墓志》”。按:原刊本目录作“《李母赵太宜人墓誌铭》”,前脱“诰赠太宜人旌表节孝”九字,“志”作“誌”,后衍“铭”字。 上册《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题杨警斋太守兆鹤竹林图》”。按:原刊本目录作“《题杨警斋太守竹林图》”,脱“兆鹤”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题温遂之汝遂画尹君遗照》”。按:原刊本目录作“《题温遂之画尹君遗照》”,脱“汝遂”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和李西岩军门长庚连夜追剿有作勖诸同事原韵》”。按:原刊本目录作“《和李西岩军门连夜追剿有作勖诸同事原韵》”,脱“长庚”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余偶患疟蔡壻兰臞宠侍药见净瓶供蕙成逃禅诗七首即其韵和之时余正阅内典故多用彼家语》”。按:原刊本目录作“《余偶患疟蔡壻兰臞侍药见净瓶供蕙成逃禅诗七首即其韵和之时余正阅内典故多用彼家语》”,脱“宠”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寄冯鱼山编修敏昌四首时主讲粤秀》”。按:原刊本目录作“《寄冯鱼山编修四首时主讲粤秀书院》”,脱“敏昌”二字;“粤秀”后面衍“书院”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赠劳莪野同年潼用鱼山比部韵二首》”。按:原刊本目录作“《赠劳莪野同年用鱼山比部韵二首》”,脱“潼”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和谢明府邦基浚元书院落成二首》”。按:原刊本目录作“《和谢明府浚元书院落成二首》”,脱“邦基”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和谢明府邦基雷阳试院落成原韵》”。按:原刊本目录作“《和谢明府雷阳试院落成原韵》”,脱“邦基”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和谢明府邦基复城南官渡原韵》”。按:原刊本目录作“《和谢明府复城南官渡原韵》”,脱“邦基”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和玉达斋制军德督缉洋匪行次宁波祷雨原韵》”。按:原刊本目录作“《和玉达斋制军督缉洋匪行次宁波祷雨原韵》”,脱“德”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题叶皆山参军万楷清溪涤砚图二首》”。按:原刊本目录作“《题叶皆山参军清溪涤砚图二首》”,脱“万楷”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题邱滋畬太守先德椿庭余荫图二首》”。按:原刊本目录作“《题邱滋畬太守椿庭余荫图二首》”,脱“先德”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题何相文太守南钰罗浮面壁图二首》”。按:原刊本目录作“《题何相文太守罗浮面壁图二首》”,脱“南钰”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和叶花溪先生廷勋新柳诗原韵三首》”。按:原刊本目录作“《和叶花溪先生新柳诗原韵三首》”,脱“廷勋”二字。《赐书堂诗钞》内文中的“《题国石民学士柱小照二首》”。按:原刊本目录作“《题国石民学士小照二首》”,脱“柱”字。 上下册所载诗文内容择要简述如下: 上册《赐书堂集钞》收载文章八十六篇,首篇是王念孙写的《赐书堂集钞序》。其余八十五篇大体分为五类:一是赋类,写陈昌齐随从皇帝恭谒祖陵、巡视江浙的情况;二是记类,记述修建广东各地书院、儒学、祠堂、寺院、精舍、会馆及温州谯楼、学宫的情况;三是序类,为《雷州府志》、《海康县志》及属下分志、诗文集、族谱所写的序言;四是写给书院诸生的劝诫、论实学、论时艺书以及与其后学曾钊的通信少;五是写给长官、朋友及其亲人的墓志铭。《赐书堂诗钞》是陈昌齐的诗集,收诗八十八首。内容有抒写陈昌齐随从皇帝出巡江浙的,有为太守题画的,有写朋友登山、赏花的,有题他人诗册、遗照的,有写朋友连夜剿匪的,有写与女婿唱和的,有写友人探访的,有鼓励儿子上进的,有粤秀书院抒怀的,有写与友交游和家人亲情的,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反映了陈昌齐诗歌创作的成就。 下册收录《〈淮南子〉正误》十二卷,是陈昌齐对《淮南子》辨正纠谬的学术成果。他将《淮南子》二十一卷的原文进行分析,将他认为有错误的字、词或有脱字、衍字的句子,校以《左传》、《庄子》、《老子》、《韩非子》、《楚辞》、《说文》、《太平御览》、《文选》、《初学记》、《艺文类聚》等古籍,用《广韵》等韵书来训诂辨义,又引前人解释作为佐证,用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原道训》一百二十条,《俶真训》六十五条,《天文训》六十四条,《地形训》四十七条,《时则训》四十一条,《览冥训》四十六条,《精神训》四十一条,《本经训》五十五条,《主术训》一百二十六条,《缪称训》四十五条,《齐俗训》七十一条,《道应训》六十一条,《泛论训》五十九条,《诠言训》五十二条,《兵略训》五十六条,《说山训》五十九条,《说林训》六十八条,《人间训》八十七条,《修务训》五十一条,《泰族训》七十五条,《要略》十三条。凡九百三十四条。陈昌齐对《淮南子》的正误,得到王念孙等不少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89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刘文典教授撰冯逸、华侨一校的《淮南鸿烈集解》一书,收进了姚范、刘绩、桂馥、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李赓芸、陶方琦、孙诒让、庄逵吉、俞樾等学者对《淮南子》文字的引证和解释,其中也收入了陈昌齐《〈淮南子〉正误》不少内容,兹把所在的卷数和引的条数列于如下:《淮南鸿烈集解》卷二两条,卷四一条,卷六两条,卷八两条,卷九一条,卷十一五条,卷十二两条,卷十三两条,卷十四一条,卷十五一条,卷十七四条,卷十八一条,卷二十一条。分布在十二卷,凡二十五条。可见,陈昌齐研究《淮南子》的成果,学界是十分看重的。 唐代陆德明撰的《经典释文》,汇集了汉魏六朝二百多家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榖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经学典籍文字的音义训诂,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工具书”(见《经典释文·前言》)。陈昌齐在他的《重辑〈经典释文〉附录自序》中说,唐氏《经典释文》“三十卷,诚为稽古秘籍,余向者读而爱之,因仿其意,凡注疏《史》《汉》《说文》诸书。所引经传,与今所传本异而未为陆氏所采者,录之为《〈经典释文〉附录》”。可见是对陆氏《经典释文》的补充,其中包括《周易》三十条,《尚书》二百五十七条,《毛诗》四百零三条,凡六百九十条。在对《周易》、《尚书》、《毛诗》几百条的注释中,陈昌齐征引了《史记》、《说文解字》、《左传》、《汉书》、《后汉书》、《说苑》、《尔雅》、《文选》、《吕览》、《楚辞》、《初学记》、《论衡》、《资治通鉴》等几十种古籍。 陈昌齐的《〈楚辞〉音义》和《〈吕氏春秋〉正误》,前者对《楚辞》进行注音,考证某字在古音归属何部,指出错误三十三条。后者多以《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互校,从音读、文义、声韵等角度加以考证,指出《吕氏春秋》文字错误一百六十二处。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不言而喻。 《临池琐语》是陈昌齐一部关于书法的著述,比较系统详细地论述关于书法的方方面面,是陈氏书法理论和实践的集中体现。其在天算方面的研究,比邹伯奇早了二十多年,其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戴震的高度好评。 陈昌齐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学术名家,雷州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陈昌齐诗文集》的出版,对人们了解陈昌齐及其著作和学术成就,推动对陈昌齐的研究,弘扬陈昌齐的优秀品德,传承陈昌齐的治学精神,激励我们的子孙后代分发论书,潜心治学,造福社会、服务人民,为国奉献,县有深远历史意义和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林子雄:《陈昌齐及其著作》,见《陈昌齐诗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1页。 [2][3][4][5][6]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卷三百·列传三十三,广州出版社,《广州大典》第三十五辑·史部方志类第十九册,第138-139页。 [7]陈昌齐:《陈昌齐诗文集·与诸生讲实学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206页。 [8][9]梁廷枬:《粤秀书院志》卷之十五·传二,见《广州大典》第三十四辑·史部方志地理类第二十一册,第601页。 [10]陈昌齐:《陈昌齐诗文集·赐书堂集钞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11][13]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551页。 [12]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359页。 [14]曾钊:《面城楼集钞》卷四,见《广州大典》第十辑·学海堂丛刊,第287页。 [15]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8页。 [16]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广州出版社,《广州大典》第十四辑·自著丛书第十五册第4页。 [17]陈其泰:陆树庆徐蜀编:《梁启超论著选粹》,广东人民出版1996年4月版,第228页。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112/530.html



上一篇: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日本无穷会藏本《水浒传》
下一篇:美国哈佛大学“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术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