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识文库》栏目设置[06/30]
- · 《知识文库》收稿方向[06/30]
- · 《知识文库》投稿方式[06/30]
- · 《知识文库》征稿要求[06/30]
- · 《知识文库》刊物宗旨[06/30]
知识与人情 ——论於可训的小说《才女夏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学体制的改革和创作热点的转移,当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身份界限也开始变得日益模糊。在这当中,不论是马原、格非和毕飞宇等小说家转向文学批评领域,还是李陀
近年来,随着文学体制的改革和创作热点的转移,当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身份界限也开始变得日益模糊。在这当中,不论是马原、格非和毕飞宇等小说家转向文学批评领域,还是李陀、於可训等学者致力于小说创作等等,都能印证一种跨界写作的文学潮流业已形成。只不过与作家批评所受到的关注相比,学者的小说创作仍未获得足够重视。其实,较之专业作家,学者写小说自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他们或许不像专业作家那样富有想象力,但凭借着学术研究所积累下来的文学经验,却颇能克服一些既往的艺术成规。譬如在於可训先生的近作《才女夏娲》中,知识分子的小说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得到了新的开掘。而这一状况的形成,恰恰得益于於可训先生对“知识”和“人情”等创作因素的深度体察。
作为一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才女夏娲》塑造了一批形色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女博士生夏娲为中心人物,围绕她的学术生涯和爱情故事,在一个复杂的人际网络中,生动再现了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和心路历程。虽然於可训先生也像其他的学者型作家一样,在作品中揭示了士林生活的林林总总,但蕴藉其中的情感指向和价值维度,却与常见的知识分子小说大异其趣。
按新文学史上的知识分子小说,往往会因作家的思想倾向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其一是基于启蒙立场,很多作家会圣化知识分子形象,在一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理想主义氛围中,竭力伸张知识分子的道德风骨与家国情怀——当代作家张承志、叶兆言、韩少功等人或为此中典型;其二是以民间本位为出发点,矮化、丑化甚至是污名化知识分子。从王朔和王小波解构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中,庶几可见知识分子在当代文学中的坠落轨迹。与之相比,《才女夏娲》虽然也如学者型小说一样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但它并不是圣化或矮化知识分子的作品,而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人情小说。且看那些繁复精深的知识书写,何曾偏离过喧嚣杂沓的市井生活?夏娲、林俊和阿丹等主要人物,哪一个不是借助知识的求索,去反观和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才女夏娲》的创作主旨就不是为了确认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价值,而是以他们的人际交往为线索,试图再现士林生活的世相百态,它也由此成为了一部“小说”知识和“大写”人情的别致之作。那么,知识如何“小说”?“人情”又当怎样大写?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小说经常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然而在有的学者型作家笔下,这种知识书写却屡有炫技之嫌——那些游离于情节主线之外的知识介绍,固然可为作品增添趣味,但也常有叠床架屋的冗余之憾。这就是说,即便是省略知识书写,一部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相比之下,《才女夏娲》中的知识书写则完全规避了这种艺术成规。在这部作品中,於可训先生之所以广泛地描写到了各类知识,其原因并非是学者型作家的掉书袋毛病使然,而是他将知识书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承担起了一系列复杂的叙事功能的结果:作品里围绕各类知识,当然主要是文学知识所展开的描写,既是渲染士林环境,借此推进夏娲身份认同的工具,同时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意味着若无那些丰富博大的知识讨论,则夏娲的身份认同和命运轨迹,以及作品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不合逻辑。从这个角度看,作品里的知识书写实际上是一个无法省略的叙事环节。而“小说”知识也因此具有了双重含义:它既是指於可训先生对知识的一种“小说”方式,也是当知识成为小说里一个必要的叙事环节时的命名指认。
在作品中,主人公夏娲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博士生,其日常生活无不与文学知识息息相关:不论是参加无边界文学国际会议,还是为了学科建设工作去“跑点”,抑或是撰写博士论文时对文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等等,都反映了夏娲将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合二为一的存在方式。围绕夏娲的这种求学经历,於可训先生写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西方哲学等等各种专业知识,贯穿其中的对话与辩驳,自然是反映了作家的深厚学养与卓越见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於可训先生的这种知识书写为作品增添了智性与趣味,可这并非他的创作目标。因为讨论文学知识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等话题,其实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命运变化而设。如果从隐喻的角度来看,於可训先生依据情节所展开的知识书写,恰好对应了夏娲的精神成长历程:比如从围绕无边界文学研究的讨论和夏娲对此学术问题的困惑中,作家就以“无边界”一词所寓示的含混和暧昧,指代了夏娲一种懵懵懂懂的生存状态。她不仅弄不清楚“无边界”此类云遮雾罩的学术概念,而且也在爱情生活中习惯了随波逐流——就像“花痴”这一绰号所象征的那样,夏娲即便是身处和林俊的恋爱关系中,也浑然不知自己的心中所爱。这可不就是一种迷茫和蒙昧的存在状态吗?及至经历了学术讨论的各种启示,尤其是在领悟了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之后,夏娲方才摆脱了这种处境,继而在立志做文学与哲学的宁馨儿的愿景中,踏上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就此而言,夏娲在学术道路上的知识求索,实际上与她浸润于人情世态之内,不断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成长有着密切关联。知识与人情,也由此构成了夏娲精神成长的车之两轮。事实上,每当夏娲卷入学术讨论时,她的灵魂就会在不同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有所成长。其中林俊和阿丹分别扮演了两个对立的引领者角色,他们的言谈,直接以一正一反的方式,帮助夏娲走出了懵懂的存在状态,继而在一种自我认同中展开了新的人生旅程。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0/110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