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艺术的“矛盾” ——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其书其人 《艺术的故事》自1950年首次出版以来,近70年的时间收获了无数读者。无论是年轻的艺术入门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法国卢浮宫前任馆长皮埃尔

一、其书其人

《艺术的故事》自1950年首次出版以来,近70年的时间收获了无数读者。无论是年轻的艺术入门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法国卢浮宫前任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更是评价道:“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寓教于乐,就像《蒙娜·丽莎》一样举世闻名。”本书在艺术界的地位不言而喻,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两点: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和鞭辟入里、独到犀利的见解。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史前期到如今,横跨了几百万年的历史,将每段历史写成“故事”,用“故事”带领读者走进历史、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埃及对“重生”的信仰;从希腊、罗马对“纯粹的美”的追求,到中国对“意境”的把握;从带有宗教色彩的“优雅”创作,到满足市井民众口味的叙事“描写”;从追求真实、捕捉光线与色彩,到艺术的危机、理性与革命……全书正文加导论共29章,涵盖了艺术史中几乎所有的关键词。这些不同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串起了整部有血有肉的艺术史。“感同身受”大概就是贡布里希所希望带给广大读者的阅读感受。

真正赋予一本书“灵魂”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贡布里希用独到、犀利的见解给《艺术的故事》赋予了生命。本书开篇立意,因此,“导论”无疑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篇。在导论的一开始,贡布里希就“破天荒”地抛出了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这句话至今都在影响着艺术爱好者的鉴赏活动,甚至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理想与偶像》《艺术与错觉》《艺术的故事》等。阅读贡布里希的著作以及专家学者为其写的书评,不难发现,贡氏擅长给“外行”讲“内行”的知识,并且这一过程不但不晦涩难懂,反而形象生动、十分“通透”。这是因为贡布里希给自己定了四条“规矩”。他将这四条“规矩”写在本书的前言之中,并称之为“律己准则”。

首先,不凭空评价一件作品,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没给出插图的作品一律不做论述,否则《艺术的故事》就会变成“艺术作品名录”,那么这本书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其次,选取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而绝不是那些“哗众取宠”的所谓“时尚弄潮儿”式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入门者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再次,自我克制——选择艺术作品赏析时,尽量不受个人喜好和偏爱影响,以免一些杰作难以进入读者的眼帘;最后,也是在前文中多次提及的一点: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不给读者“名词解释”式的指导,而是用艺术作品、艺术家背后的故事,给读者以启示,引导他们得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鉴赏结论。

二、艺术的两对“矛盾”

无论何时何地的“艺术”,都有一个唯一的共同点——它们都是艺术家们费心周旋,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的结晶。然而,“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活于世,不同的时代、环境、经历给予了人们不同的认知与经验。这样的不同造成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就欣赏者而言,在观赏艺术家们创造的作品时,难免会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艺术家本人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二是,就艺术家本身而言,渴望别出心裁是他们最大的目标,却有很多艺术家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当时的环境中根本难以引起重视,甚至遭人唾弃,反而在未来的某一天,终于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认同。正是这两种结果促成了艺术鉴赏与创作中的两对最明显的“矛盾”,也正是这两对“矛盾”使得艺术充满了话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魅力。

(一)对“矛盾”是“知识”与“眼睛”,即艺术作品欣赏者的“所知”与“所见”之间的矛盾

导论中,贡布里希说道:“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人们常常以为,“司空见惯”的就是“正确”的,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正确”?书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耶稣受难图有不计其数的版本,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所画的《头戴荆冠的基督像》。这幅画作可以说闪耀着圣洁的荣光,给予了许多人无限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以为基督的形象就是这样的。因此,人们在看到其他艺术家创作的基督形象时,常常评价道:“画得不好”或者“画得不像”。

然而,世人皆知《圣经》的故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有没有耶稣其人也很难说。因此,什么样的基督形象才是“正确”的呢?谁也不能轻易下定论。每个人对美丑、好坏的判断都一套自己的标准。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判断一件作品是否是“艺术品”的标准。回到前文举的例子中去,贡布里希说:“事实上,往往是捧读《圣经》最虔诚、最专心的艺术家才试图在脑海中构思神圣事迹的全新画面。”也就是说,伟大的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内心强大的精神动力,来自艺术家费尽心思地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来自艺术家反复推敲、不断琢磨,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他所要求的最“合适(right)”的境界。比起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这种所作所为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0/0904/447.html



上一篇:“听书时代”何以终结“评书时代”
下一篇:用知识漫画讲好“大中华”故事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