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识文库》栏目设置[06/30]
- · 《知识文库》收稿方向[06/30]
- · 《知识文库》投稿方式[06/30]
- · 《知识文库》征稿要求[06/30]
- · 《知识文库》刊物宗旨[06/30]
电影《死亡诗社》和《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和《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有关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电影,相关研究颇丰,但其中的知识、话语与权力的主题仍较少被提及。运用福柯相关理论,能够挖掘出更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和《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有关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电影,相关研究颇丰,但其中的知识、话语与权力的主题仍较少被提及。运用福柯相关理论,能够挖掘出更多的作品内涵。
一、两部电影都体现了对权威知识的崇拜和对异己思维、先锋理念和非传统教育方法的排斥和打击
因为学科权威的界定、真理与谬误的厘清就是知识权力的体现。discipline这个词包含学科与规训两层意思:既要生产和传授知识,又要建立权力机构来控制学习者及令该种知识有效地被内化。教育实践方式是连接权力和知识的第三者。[1]而基丁和华生老师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颠覆与对自我的坚持象征着边缘力量对占话语霸权的中心知识力量的对抗。他们反抗的不仅是知识的内容,而且是学科话语所代表的权力效应。正因为有反抗,才更能凸显知识所代表的权力压抑。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里说:“真理与谬误之分是历史的建构…谬误不是残余或异物,而是具有积极的功用和历史效力…一门学科并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真理性陈述…学科是控制话语生产的原则”。因此,学校规定的科目、教材、大纲和考核方式无不体现了维持话语占有以及表达权力的政治方式。在《死亡诗社》中,基丁在诗歌课上让学生撕掉教材《理解诗歌》的前言,因为书中包含对诗歌评论的教条化的规则。这引发了校长的不满,因为该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经典,这象征新势力对权威话语的挑战。学生一遍遍地诵读枯燥的拉丁语发音。拉丁语在传统文法学校是一门必修课,代表正统的贵族教育。相反,基丁的文学课新颖有趣、启发思维。而校长却认为这些方法标新立异、企图打压。
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华生把先锋艺术引入大学艺术史的课堂,这对传统的眼光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对于艺术史的研究对象、鉴赏方法、何为高雅艺术这些话题,无不体现出人文科学和权力机制的密切关系。她的课不按照大纲和课本上,而是展示表现主义画家苏亭的作品《尸体》。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于画是否好看的问题没有错误答案,因为教材里没有这幅画,也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在师生讨论中她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是什么?又何谓好坏?由谁决定?”在她看来,教材选编的作品及其评价具有局限性,艺术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因此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束缚,而应抛弃僵化的标准,敞开心扉、接受新事物。但是校方要求她按照教材、教纲上课,而她为了坚持理念而选择离开。
二、电影中的话语权力还体现在学校以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来衡量成功,操纵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福柯说,话语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一种暴力。“教育制度…无非是对言语的仪规程式化,无非是赋予言语主题以资格并固定其角色,无非是形成具有某种信条的群体,无非是在分配和占有蕴含知识和力量的话语。”[2]而基丁和华生却以超时代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抉择:追随内心的声音,把握独立的人生。
在《死亡诗社》中,威尔顿的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为了让学生能进入常春藤联盟校,以便培养出银行家、律师和医生等专业人士,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如同其校训“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长诺兰如同一个封建君主,限制自由思想和自我表达,体罚是他树立权威的惩戒手段。学生的个性受压制,思想被束缚。
基汀的同事质疑他的教学方式,认为他误导学生、怂恿他们做成为艺术家的白日梦。而他反驳道,教育并非为了让他们成为艺术家,而是自由思想者。因此他鼓励学生写诗来表达自我。害羞的托德在他的激励下竟然现场作出激情澎湃的诗歌。犹豫的诺克斯念着”carpe diem”追求心仪的女孩。
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认为女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好未来的贤内助,并非培养女性职业精英。在那里女生受教育是为了提高身价以便觅得金龟婿,成功与否被为今后的婚姻定义。学校专门开设家政课,教导她们成为合格的妻子。而华生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她认为女生应该追求学业进步、追逐职业梦想。她“以为这是培养未来领袖的地方,而不是培养那些领袖的妻子的地方。”她觉得卫斯理有太多标签,正确的家庭、学校,正确的艺术,正确的思考模式。“正确”意味着“真理”,通过真理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发挥功能,权力才能被建立、实施和巩固。[3]她真诚地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实践自己的想法。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0/090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