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当代展览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以“设计介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1885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先驱,法国工程师查李斯·约瑟夫·米纳德,在其可视化图纸中面对拿破仑东征败退的撤军数据时,可能未曾想到今天信息数据的增长速度:过去2年中产生

引言

1885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先驱,法国工程师查李斯·约瑟夫·米纳德,在其可视化图纸中面对拿破仑东征败退的撤军数据时,可能未曾想到今天信息数据的增长速度:过去2年中产生的数据比之前人类历史产生的全部数据还要多。展览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可视化作为信息有效整理并传递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在展览的当代价值中亦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设计和可视化设计

国际信息设计学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Design)对信息设计的定义是:对信息内容及其关于用户需求、意图实现特定目标的所呈现环境的定义、规划和塑造。而设计中的信息可视化,国内最早引用的是2007年德国学者马库斯·斯洛普《论信息图形》中“信息图形”的概念:“一种集合信息、数据和知识的视觉表现手段”1。

信息可视化以设计整合多个领域,包含字体设计、平面设计、应用语言学、应用心理学、应用人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其往往对应新闻、统计、医学、地理等领域中的大容量或复制化的信息处理需求,譬如地图、图表、导视导航、过程说明等。以明确的信息传递意图为目的,主要围绕信息本身与外界的交互关系展开,经过信息的挖掘与整理,建立有效传递的信息构架并予以视觉呈现,将大容量信息规律化、复杂结构清晰化,客观逻辑艺术化地予以传递。

数字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信息开始从早期的静态可视化演变成动态、空间到交互的多维可视化。2011年向帆教授提出的“静态”和“动态”指向为:“静态”——电脑技术运用之前的信息视觉化,是单向的信息传达方式;“动态”——设计完成之后信息与计算机、用户之间保持动态的对应关系,是多向的信息传达方式2。这种指向对应了计算机从技术驱动到传播结果过程中,信息运行方式的变革。信息可视化中的动态,在今天的特征极为丰富:时间、空间、交互、沉浸、混合……当代的媒介和传播特征拓宽了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更促使信息可视化在满足其数据逻辑的同时注意情感需求,艺术与可用性并存。

信息可视化极具使用需求的可用性,越来越多的使用场景开始探索其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效果。

二、展览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当代展览价值和形式的多样性变化正在发生。

从最早的单纯的陈列博览,到今天的展览,除物质展品外,非物质的展览信息包含信号化的展品、围绕展览理念、组织关系的各级信息,如文本、文献、图表等。在以策展链接知识生产路径中,实物和信息、静态和多维、材料和技术,以跨媒介、多角度建构起当代展览的信息叙事与传播。当代展览价值形成一个复合的系统——知识的生产、组织与分配系统、社会公众的文化责任和教育系统,以及融合媒介的文化传播系统。

201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日本设计师三木健的“APPLE+”,其中信息可视化贡献了丰富、生动的信息传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当代文献展见长,扎根于扎实的文献研究,展览将设计个案以深入、有机的组织剖面呈现于工公众,可视化将知识生产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呈现,亦是展览实现教育和社会媒介价值的有效探索。“APPLE+”旨在还原理解、观察、想象、分解、编辑到可视化的设计过程,探讨“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及“设计的学习方式”,将苹果重新解构并洞察其物理属性和文化符号,通过体验对苹果的深入观察找到切入点,并以之为线索,展示了三木健的思维模式,观者能够直接参与、接触,打破以往看与被看的关系,每个人都是创作的一份子。

“APPLE+”被视作展览知识生产的典型,信息可视化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将抽象化的文本、数据信息视觉化,通过梳理、整合和重构转化到物质空间中,搭建人和信息之间的交流界面。泽莱尼最早提出了“DIKW 金字塔”的概念,他认为数据是该金字塔的基座,而智慧则是顶端3“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个层次,将“数据”——未经组织的、不考虑境脉的事实和符号,通过围绕主题开展的分析与重组,逐渐转换成“信息”——被定义的、结构化的、在境脉当中的事实与符号,最后通过信息可视化的传递,形成“知识”——实践中可用的理论化信息,以及“智慧”——应用知识的能力。展览中的主要数据为策展理念文献及相关内容,这是可视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展览数据、信息的对比、链接、排序及逻辑架构,进而将信息转化成容易被理解的知识。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0/0804/397.html



上一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勾勒未来教育图景
下一篇: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